資料處理中, 請稍候...
Loading...
資訊顧問的一天,其實都是在「用腦過度」
早上九點,顧問小陳一邊開著Teams,一邊滑著前一場會議的錄音。
客戶說:「那份提案能不能幫我加個雲端安全的分析?」
他心裡一沉——又要改PowerPoint,又要重新抓資料。
午餐時間到了,但他還在整理Excel報表。
下午三點,又是一場線上簡報。
簡報結束後,客戶丟來一封信:「可不可以再補一份對比分析?」
他苦笑:「這一份報告,我這禮拜已經改第四次了。」
晚上十點,Teams訊息還在跳。
小陳對著螢幕揉眼睛,腦袋像快燒壞的伺服器。
——這就是典型的顧問日常:會議、報告、加班、修稿、再加班。
所有價值都在腦袋裡轉,卻沒有時間「思考更有價值的事」。
而現在,一個新的對手出現了——AI腦
它不會累,不會忘,能記得你開過的每一場會議、整理過的每份文件,
甚至能幫你草擬出客戶提案、摘要重點、生成洞察。
這不是人腦的終結,而是超級顧問的誕生。
當AI成為你的第二顆大腦,你將有更多時間,去做顧問真正該做的事——思考、判斷、引導方向。
 (1).jpg)
舊工作模式的困境:專業被瑣事淹沒
老闆顧問小陳的日常,大概可以這樣形容:
「不是在開會,就是在趕報告;不是在寫信,就是在改簡報。」
每個專案看起來都很重要,但他花最多時間的,不是分析客戶問題,而是——找檔案、對版本、改格式。
- 報告沒停過,版本卻永遠不對
早上九點,客戶說:「昨天那份報告我有新想法,能再加一頁比較表嗎?」
他打開桌面,發現有五份檔案叫「最終版」——Final、Final2、Final_修正版、Final(客戶確認)。
「哪一份是最新的?」他自己都不太確定。
報告完成後寄出,結果隔天又被退回:「格式跑掉了,內容也不是最新的。」
每改一次報告,都像在打開一個新迷宮。
- 專案協作多,卻不代表更快
下午兩點開專案會議,五個顧問各自分享進度。
有人用Excel、有人用Word、有人貼在Line裡。
討論完後,沒有共同版本,資訊散落各處。
結果隔天開會,又得重講一次:「欸這個誰改了?最新的是哪個?」
會議不是讓問題變少,而是讓版本變多
- 客戶追得比AI還快
晚上七點,客戶寄信:「那個提案的預算表好了嗎?」
八點又一封:「能不能多幫我加一頁雲端方案比較?」
九點再一封:「我剛想到要改目錄順序。」
小陳看著信箱苦笑:「要是有個AI能幫我自動整理就好了。」
他的腦袋像硬碟滿載,越用越慢。
- 本章小結:顧問的價值,不該被瑣事稀釋
資訊顧問的強項,本該是「分析與策略」,
但現實卻讓他們陷入「文件與時間」的泥沼。
努力並不等於產值,反而是被行政瑣事拖垮的專業價值。
下一步,該讓AI接手「雜事」,讓顧問回到「思考」。
這時候,M365、Copilot、UpGPT 的「AI腦組合」正式登場。
新世代顧問登場:AI腦 × 雲端辦公的黃金組合
導入「未來辦公室」的那週,小陳其實有點懷疑。
「AI 能幫我開會?幫我寫報告?聽起來太神了吧。」
但沒想到,一個禮拜後,他徹底改觀。
- M365:所有文件,終於同一個版本
以前的檔案像小孩一樣滿地跑,
現在只要打開 Teams 裡的共用資料夾,
所有報告、提案、版本記錄都一目了然。
客戶留言也不再藏在信件裡,
而是直接在 Word、Excel、PowerPoint 雲端共編裡標註。
誰改了什麼、哪頁被客戶留言,都能即時看到。
小陳說:「我終於知道哪一份才是真・Final。」
- Copilot:顧問的第二顆大腦
開完會,小陳只要說一句:「幫我整理這場會議的摘要。」
Copilot 幾秒鐘就輸出一份條理清晰的會議紀錄,
還自動生成「客戶關注點」與「待辦事項列表」。
準備提案時,他不再從空白頁開始,
只需輸入「幫我根據上週客戶需求,草擬一份雲端安全提案」,
Copilot 馬上生成初稿,小陳再人工微調即可。
「以前是我想不完、寫不完,
現在是 Copilot 幫我先想一半、寫一半。」
- UpGPT:AI客服 × 顧問助理的完美搭檔
有時客戶臨時詢問:「那個報告我能再下載一次嗎?」
小陳還沒回,UpGPT 已經回覆:「已為您準備雲端版本,這是下載連結。」
內部同事問:「那份預算表的資料哪裡來的?」
UpGPT 也能查資料夾、回覆說明。
它就像一個「懂專案、懂內容」的即時助理。
「以前我在回信,現在我在看AI回信。」
小陳笑著說,「我開始真的有時間去思考客戶策略了。」
本章小結:AI不是取代,而是升級
M365 幫你整合資訊,Copilot 幫你生成內容,UpGPT 幫你處理回覆。
三者合體,就是一個全天候、永不疲倦的「AI腦」。
這不是讓顧問被AI取代,而是讓顧問有機會超越自己。
當機器負責輸入,你終於能專注於輸出價值。
人腦 vs AI腦:顧問工作的全新對照表
以前的小陳,每天都像開著十個分頁、腦袋快當機的筆電。
他靠腦袋記所有專案、靠手打所有報告、靠加班撐完每個提案。
現在,他的「第二顆腦」上線了——
AI 幫他記錄、整理、分析,讓他只專注在「思考」與「判斷」。
 (1).jpg)
以前靠腦袋「撐」出成果,現在靠AI「放大」價值。
會議、報告、回覆這些重複的任務不再佔滿整天,顧問的價值,終於能回到「思考」這件事上。
AI腦不是對手,而是升級包。讓顧問真正成為「顧問」,而不是「會打字的機器」。
案例故事:顧問公司的「AI共事實驗室」
我在台北的一家中型資訊顧問公司,
團隊裡有十幾位顧問,每天同時跑五、六個客戶專案。
在導入 AI 之前,整個辦公室的節奏幾乎都被會議與報告綁死——
白天開會、晚上寫報告、假日修改簡報。
他們自嘲:「我們不是顧問,是報告生成器。」
直到有一天,主管決定開啟一個新實驗:
「讓AI成為顧問的共事夥伴,而不是外包助理。」
- 成果一:報告產出速度提升 50%
以前一份企業轉型提案,平均要花三天整理資料、對內容。
導入 Copilot 之後,顧問只需輸入指令:
「請根據A客戶的會議紀錄與上一季專案報告,草擬一份雲端整合提案摘要。」
不到五分鐘,AI 就生成草稿。
顧問再依專業微調即可,完成時間從三天縮短為一天半。
- 成果二:文件錯誤率降為零
過去常發生「寄錯版本」、「漏改重點」的狀況,
現在透過 M365 雲端共編,所有顧問都在同一份文件裡協作,
版本自動儲存、修改歷程完整記錄。
主管說:「現在我們開會不用再問誰有最新版,因為永遠只有一份最新版。」
- 成果三:AI客服 UpGPT 成為團隊的24小時助理
以前客戶常在半夜傳訊息問:「那份評估表可以再補一份嗎?」
現在由 UpGPT 自動處理,從伺服器抓出正確版本、產生連結、回覆客戶。
AI 甚至能辨識客戶語氣緊急度,主動通知負責顧問跟進。
客戶滿意度提高,團隊也不用再被訊息打斷。
✨真實回饋
一位資深顧問說:
「以前是我在餵系統資料,現在是系統在餵我洞察。
Copilot 幫我節省時間,UpGPT 幫我維持溝通品質。
我們的工作,終於回到顧問該有的樣子——解決問題,而不是找文件。」
本章小結
AI 不是把顧問取代掉,而是把顧問「升級」。
M365 整合資訊、Copilot 分析內容、UpGPT 處理溝通,
讓顧問公司從「靠人腦撐」變成「用AI腦放大」。
這場實驗,最終讓團隊從加班文化,變成高效文化。
結語:顧問不會被AI取代,只會被「會用AI的顧問」取代
顧問不會被AI取代,只會被會用AI的顧問取代。
顧問的價值,從來不只是「會做報告」。
真正的顧問,是能在複雜的問題中找到洞察、連結資源、設計解方的人。
AI 不會取代這個價值,
它只是幫你把那些不該佔用腦容量的事情——
整理文件、回覆訊息、對版本、寫摘要——通通接手。
M365 讓資訊不再分散,Copilot 幫你生成知識,UpGPT 幫你維持溝通節奏。
有了這三顆「AI腦」,你能把時間拿回來,
重新專注在顧問真正該做的事——思考、分析、決策、創造價值。
未來的顧問辦公室想像
不再有被報告追著跑的深夜
不再有版本錯亂的焦慮
每個人都能在AI的輔助下,用更少的時間,做出更深的洞察
這就是「人腦對決AI腦」的真正結局——
不是對抗,而是共創。
會用AI的顧問,不只是更有效率,
而是能用更快的速度,讓自己的專業被世界看見。
了解更多AI 運用 → 了解更多
page top
轉型不是要你花錢,而是幫你省更久的錢
從工具到顧問,從帳務到整合,IScloud360 提供企業經營所需的完整支援